氣象署:2025年4月有紀錄以來第2熱 籲積極減碳
5 GHz to 70 GHz Double Ridged Broadband Waveguide Horn Antenna, V-Female Connector (1.85mm)
首次上稿 00:40更新時間 08:03
〔記者蔡宗憲/屏東報導〕恆春後壁湖漁民近日在台灣西部海上作業時,意外捕獲三尾外型奇特的鯊魚,漁民意識到非比尋常,與在地海產店業者黃健軒聯手搶救,並聯繫「市場魚博士」、高科大副教授何宣慶鑑定。經初步判斷,是消失多年的稀有物種「台灣絨毛鯊」,業者慷慨將樣本捐贈予學術研究,將為解開台灣絨毛鯊真實身分之謎帶來重大突破。
「這魚一看就知道不簡單,絕對不是拿來吃的!」阿興生魚片老闆黃健軒說,漁民捕獲這三尾鯊魚時,立刻察覺其獨特外型,身上佈滿白色斑點,與常見魚類截然不同。憑藉多年海產經驗,直覺是「寶」,透過管道聯繫何宣慶。
僅靠照片,何宣慶初步確認這可能是1962年,由水產試驗所前所長鄧火土發表的台灣絨毛鯊,立刻南下保存。當年僅有一尾採自東港的標本,全長65.5公分,但因時代變遷,這尾標本已下落不明,導致台灣絨毛鯊身世成謎。黃健軒表示,能為台灣留下珍貴標本,感到非常驕傲。
何宣慶說明,台灣絨毛鯊學名歸屬爭議多年,早年曾被誤歸為紐西蘭的陰影絨毛鯊,或日本的絨毛鯊同種異名。直到2013年,他與日本學者合作,根據僅存的圖像與資料,推論台灣絨毛鯊因其獨特的白色斑點,應為獨立有效種。然而,其與越南的條紋絨毛鯊外型極為相近,難以區分。近年菲律賓也採集到疑似台灣絨毛鯊的個體,DNA鑑定顯示與條紋絨毛鯊接近,學界因此懷疑台灣絨毛鯊可能是條紋絨毛鯊的同物異名,且因發表時間較早,有望成為有效種。此次恆春捕獲的三尾成熟個體保存完整,將可與當年標本資料比對,並進行基因分析,釐清其真實身分。
這三尾珍貴標本將永久典藏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,供全球學者研究。何宣慶表示,過去數十年,台灣未再發現確切的台灣絨毛鯊樣本,雖曾在網路照片中見到類似個體,卻無從追蹤。此次發現不僅填補研究空白,也彰顯漁民對海洋生態的敏銳觀察力。
- 5 GHz to 70 GHz Double Ridged Broadband Waveguide Horn Antenna, V-Female Connector (1.85mm)
- EMC/ EMI test Antenna
更多自由時報報導
搶救墾丁觀光 學者參與論壇盼找出恆春半島未來
美男優無套驗出HIV!吳夢夢曝洛杉磯全面停拍
屏東縣114學年國中小校長遴選 結果公布
罷免傅崐萁等24藍委、高虹安成案 中選會:7/26投票
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B6%88%E5%A4%B1%E5%A4%9A%E5%B9%B4%E7%A8%80%E6%9C%89%E7%89%A9%E7%A8%AE-%
Fei Teng Wireless Technology Co. Ltd